今日热词:

生猪养殖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兽药吧

1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6.6亿头,存栏达4.64亿头,猪肉产量达5000万吨,约占全球猪存栏及肉产量的50%左右。同时,生猪产业在国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4%左右,占肉类总产量的65%。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养猪业每头母猪年平均提供商品猪13.58头,远低于养猪发达国家母猪年提供22头以上的水平。养殖规模方面,呈现出庭院式养殖和中小型规模化养殖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化的趋势。但以中小型和散户养殖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

1.2国外生猪业发展现状

生猪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生猪养殖户数减少,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模式逐渐走向集约化、工厂化,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控制管理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生猪产业当中。目前,在世界生猪养殖行业当中,美国、丹麦等国处于领先地位。

丹麦2009年饲养出栏1000头以下的场生产量只占到总产量的5%,出栏3000头以上的占69.4%。美国养猪场的数目从1989年的30多万个降到了2009年的71450个。养猪场的主体养殖规模在向着1000-10000头的趋势发展,2009年存栏1000头以下的猪场存栏量只占总存栏量的5.3%,存栏5000头以上的占总存栏量的81%。

2生猪养殖科技的最新发展

2.1种猪选育三大体系

美国、加拿大、丹麦是世界养猪发达国家,其种猪质量、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完善的育种体系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2.1.1丹麦育种体系。丹麦猪育种计划—丹育(DanBred)是在丹麦国家养猪生产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的,丹育主要通过比较种猪的生长性能(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繁殖性能(产仔数)、体型评定和胴体品质(屠宰率、瘦肉率、pH值)进行选种。每年71个核心群测定的种猪头数超过10万头,中心测定站年测定公猪5200多头,为丹育遗传改良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丹育的10个人工授精站拥有1800多头特优级种公猪。180多个扩繁场也在执行育种计划,为提高遗传改良速度和向商品猪场提供大批量的优秀种猪做出了巨大贡献。丹麦猪的生长和胴体性状等正接近于最佳值。要提高养猪的总体效益,关键是提高母猪的繁殖力,为此丹麦提出的生产目标是每头母猪年生产30头断奶仔猪。过去的目标性状是总产仔数,现在把产后5天活仔数作为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由30%提高到70%,产仔数的遗传进展为0.3头/年左右。而在2011年,由于繁殖性能平均已达15头以上,选育重点又转向了饲料利用效率。

丹育的种猪测定分为中心测定站和农场测定两种形式,并且受到丹麦国家养猪生产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农场的种猪测定内容增加了被测种猪的数量,提高了被选性状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中心测定站选留的公猪是人工授精站种公猪的主要来源。人工授精站的收益与农场主联系密切,以此激励通过加强选育提高种猪质量。人工授精站承担丹麦全国种猪配种任务,其设备先进,技术熟练。

2.1.2美国育种体系。在美国,有关猪的国家育种体系基本由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系统(STAGES)组成。

NSR的目的是保护系谱准确和维持品种纯度,提供种猪改良方案,帮助所有成员不断获得遗传进展。NSR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系谱和生产性能登记、品种改良、贸易支持。STAGES始于1985年,由美国农业部、普渡大学和美国约克夏俱乐部合作建立,资金源于这3家发起单位和国家猪肉生产协会(NPPC),现在由NSR利用系谱登记费用资助。NSR通过对全国种猪的性能测定结果进行遗传评估后,将估计育种值(EBV)汇集成可以随时升级的电脑联网数据库。每一头公猪都有一个按BLUP原理计算的综合指数值,作为其种用价值的综合评估,便于公猪间的横向比较。所需信息可通过网站获得,从而使全美的猪育种信息共享和种猪商务国际化得以实现。

2.1.3加拿大育种体系。加拿大国家育种体系由一个国家中心(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和4个区域中心组成。国家遗传评估方案是1985年开始实施的,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BLUP的国家育种计划。此计划实施以后,生长速度、背膘厚的年遗传进展提高了1倍。BLUP遗传评估的性状包括上市日龄、背膘厚、瘦肉率、眼肌面积、眼肌深度、饲料转化率、总产仔数、初产日龄、产仔间隔、断奶重。新增加的性状包括仔猪成活率、肉质(肉色、大理石纹、pH值、滴水损失、嫩度)、体型(肢蹄和乳头数)。

CCSI是一个育种者拥有的机构,该中心接管了联邦政府的遗传改良计划。所有的育种者都有权使用CCSI的开放资料,因此他们能选择对本猪群重要经济性状有改良潜力的优秀种猪。

种猪登记是通过加拿大猪育种者协会(CSBA)授权的加拿大家畜登记公司来完成的。CSBA对他们管理的系谱数据库负责。加拿大国会制订动物系谱法案规定,所有在加拿大出生的纯种畜禽都必须进行登记,而且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该协会在1994年还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猪场才允许进入加拿大猪改良登记程序,并对其场内的猪进行中心测定与场内测定。这些条件包括:一是猪的各项登记,如所有种猪必须通过刺号、耳号或耳牌永久清晰地识别,个体号要从种猪登记协会处获得。二是育种场必须有完整的育种和管理记录,待测猪须有准确登记的系谱记录(如出生日期、初生重、父母亲耳号、性别、个体号等)。三是育种者须拥有测定舍、称重和其他设施设备,以有效地收集测定数据,并在称重和测膘厚时有登记协会认可的技术员。加拿大养猪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已经运行100多年的种猪登记制度是分不开的。

2.2管理工艺不断创新

生产工艺是否科学是养猪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与保证,只有科学的生产工艺作为保证才能建设出符合生产流程的猪舍。小单元多点式饲养、早期断奶、全进全出、分性别饲养等生产工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养猪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1小单元多点式全进全出饲养。其主要优点是将猪群分阶段进行远距离隔离饲养,有效地截断了疫病的传播,提高了各个阶段猪群的生产性能,各个阶段猪舍实行全进全出,还有利于猪舍的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由于此方式要求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所以在小型猪场难以实现,但小型猪场要尽量避免建设大单元猪舍。可以实行2周或3周的全进全出,采取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最少可以提前10天出栏。

2.2.2早期断奶隔离饲养。在仔猪出生后21天左右,其体内的母源抗体还未完全消失,将其断乳,然后转移到远离生产区的清洁干净的保育舍饲养。由于仔猪健康无病,不受病原体的干扰,免疫系统未被激活,减少了抗病的消耗,因此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速度较快。

将保育和肥育猪也进行远距离隔离饲养,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不同需求,而且能更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

2.2.3分性别饲养。根据公猪、阉公猪和小母猪的攻击性和性活动水平不同,实行分性别饲养,可以避免因公猪攻击造成母猪生长延迟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率,降低死亡率。

我国养猪业受疾病危害严重,特别是中小规模猪场,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应该在饲养工艺上有所改变。

2.3饲养技术的创新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猪的营养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饲养阶段的划分越来越细。妊娠母猪普遍采用2种饲料配方,仔猪断奶后有2-3种饲料配方,仔猪、生长育肥猪也有4-6种饲料配方,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猪的营养需求。

我国规模猪场大部分采用国外的饲养标准,部分也在母猪妊娠阶段采用两种饲料配方,而在仔猪断奶保育阶段、生长育肥阶段大部分只有2-3个饲料配方,实施精细饲养的比较少。我国中小规模猪场普遍存在配方不合理的问题。


2.4环境自动化控制

猪生长潜力的发挥除满足营养需求外,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养猪业发达国家的养殖场在温度、湿度、通风方面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能够在办公室通过无线控制猪场的通风、保温情况。我国除最近几年建设的一些大型现代化猪场外,大部分采取自然通风,保温措施也比较差,影响了猪群健康状况,这也是我国养猪业疾病多、生产水平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猪场环境监控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猪场内部环境,使猪场能够保持通风、温湿度适宜、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目前,国内的猪舍环境控制通常是所谓的单项控制,如风扇、淋浴或滴水设备。将来的整体环境控制,可由各种感应器传回环境状况,再经由微机将资料分析判断后,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当外界温度尚可而猪舍内氨气浓度较高时,可通过通风设施和挡风帘等换气设备来达到最佳效果。

2.5主要疫病的净化


控制疫病是当前养猪业的主要问题,搞好养猪场疫病防治对于降低疫病发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国家,伪狂犬、猪瘟、口蹄疫等主要疫病已得到净化。1989年美国应用PRV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和相应配套血清鉴别诊断方法对猪伪狂犬病进行净化,到2003年该病被成功根除。英国则通过大扑杀、隔离,严格的全群检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宣布成功净化伪狂犬病。

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疫病危害仍然严重影响着养猪业。在我国,除极个别场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况外,多数养殖场疫病仍时有发生,治疗、保健用药多。

此外,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清除有遗传缺陷的基因。丹育1996年清除了氟烷基因,2003年清除了酸肉基因。PIC在2000年清除了氟烷基因。

2.6实行计算机自动管理

完整的生产记录是有效管理猪场的必要条件,电脑数据化为生产者获得最大利润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通过自动化,以智能的方式采集生产记录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监控生猪群生产中的很多问题。

3我国养猪业发展方向及技术应用

我国有很大的肉类增长潜力,养猪业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关键是,我国养猪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率,加强规模化和产业化,推进我国猪业健康平稳地发展。

3.1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改善养殖条件,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生猪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是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标准化规模养殖可以提高养殖企业的自律意识,改善养殖环境,规范生猪生产,严控动物疫病,保障产品质量。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规模稳定,资金实力雄厚,不仅可以获取规模效益,而且可以抵抗市场风险,稳定生产供应和产品价格。

3.2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以往在生猪整个产销环节,完全是买卖关系,没有必然的共同利益。要改变养猪场(企业)单纯出售活猪的状况,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搞以屠宰加工为龙头,以养猪者(种猪、肉猪生产场、规模户)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企业集团,才能形成经得起市场经济风浪冲击的巨石,才可能将产品由国内市场推向国际市场。

产业化的成败在于搞好各环节的利益分配,要将稳定的经济关系结合为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让养猪者(种猪、肉猪生产基地)在经营中得到实惠,这是产业化集团的基础,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养猪业将会面临许多的影响,一方面国外的肉食品更加方便地进入国内市场,影响国内肉食品市场销售量;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必须达到高质量、低价格和国际卫生标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猪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3.3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国的养猪业仍是一个低效率的行业,提高生产水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是疾病控制和养殖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养猪业多种形式并存,生产水平差异大,对技术的需求不一致。对于大型养殖企业,应重点推广主要疾病净化、精细饲养、环境的全自动控制。对于中小规模猪场,应重点推广科学的疫病防治、养殖环境的改善、设施升级和规范饲养。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