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利己行为”视角下谈猪场管理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1猪场管理问题

中国的规模化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都想在激烈竞争的生猪行业中“淘金”,但是,相当一部分猪场,尤其是刚刚建设的猪场,管理能力差、生产秩序混乱、管理经验缺乏,越来越体现出“规模大却无规模效益”的“规模病”。猪场一切活动均在管理之列,探索并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现代化规模化猪场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事实证明:管理是规模化猪场能否实现经营目标—追求规模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核心和关键。猪场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实现规模化猪场的经营目标。

利己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目的,自利性是“经济人”的本质。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天性追求。企业追逐剩余价值,似乎是必然的事情,员工追逐高薪酬、高福利、追逐利益,也是正常的事情。无论企业和员工都会产生“利己行为”,都会追逐“利己行为”,都在饯行“利己行为”,都在期待“利己行为”的最大化,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正是受到利己主义的驱使,劳动者努力使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努力使生产的产品能够实现,使投入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贸易商将商品运到最受欢迎的市场,利己主义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猪场作为企业,其“利己行为”就是扩大规模效益,其员工赚取薪资、获得晋升、施展抱负,都是“利己行为”表现。本文分析了猪场中存在的“利己行为”,结合对人本性认识和人本能行为的思考,提出一种管理理念——博弈和利用猪场的“利己行为”,建立起更具人文关怀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2利己行为

无论企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己行为”。道家说“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法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利己行为是人的本性,无论善恶,人都是趋利避害、利己生存。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特定的欲求和目标,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的活动。18世纪末期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的利己性假定——自爱或白利是人的本性。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体现利己主义本性的人;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其行为目的必然是为了利己,对个人利益最大限度的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合理利己行为在多元价值取向中,行为动机是中性的,不存在主观损人或者危害社会的意向,故不能称之为恶t当然,也不存在主观利人的意向,故不能称之为善;肯定它,是对人性基本事实的尊重。企业

应该关心个人的“利己行为”。企业不仅仅是资本与智慧的合作,更是道德、良知与人性的完美凝聚。社会人文发展的必然是仁者爱人,成熟和理性的企业家必将“达则兼济天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利己行为”是可以引导的。肯定合理利己行为,有利于正确评价人们的道德状况,有利于鼓励大多数人向善。社会心理学家埃尔伍德:“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可能同样源于人性,虽然与其他动物一样:生存斗争的需要使一个人利己的倾向是主要的,是在本性上更为强大的。”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虽然经纬分明,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存在一个非理性均衡点。这就是“搭便车”行为,当某一决定性要素变动时,会引起利己性、利他性之间的转变。如果团体的凝聚程度越大表现得就越理性,转化的可能性就更大。企业和员工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尊重“利己行为”,团结一心,引导“利己行为”转变“利他行为”,成为互惠互利的利他主义者,就可以实现管理上边际递增的规模效益。

3猪场中“利己行为”分析

3.1员工的“利己行为”类型

利己行为是有层次的,人类的行为动机和渴望的社会评价并非仅仅是物质目标,还有诸多利他主义的价值目标,诸如美德、亲善、忠诚等。贝克尔认为,“经济人”行为目标既包括物质领域,也包括精神领域。猪场的利己行为发展,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类是物质追求阶段——简单的出卖劳动、赚取薪资,一类是精神追求阶段——施展抱负、体现价值;另外一类是中间阶段——努力实践、奠定职业发展。因此,对待员工也要分层次。物质追求,是利己主义的初级阶段;对这类实行规范化管理,即根据业绩评价劳动,多劳多得,错了罚,对了奖,凡事根据规矩来,让其明白怎么做,怎么执行,不期待有创造力的杰作;其对猪场的关系就是猪场效益跟自己所得挂钩,属于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第二类是属于猪场的经营者,他们利己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满足自己才能施展、自我价值体现的精神享受,是领导猪场管理、掌控猪场发展方向的舵手,这类人与猪场的长远发展和前景利益密切相关,是猪场命运的主宰者,从利己行为角度讲,这种利己行为已经具有利他行为的内涵。第三类是有技术基础或者有职业发展追求的职工,不仅仅是挣钱吃饭的,而是要在挣钱的基础上有职业发展的,也就是会得到职位的升迁,对于这类职工,是具有创造力的,不仅会执行命令,还会思考怎么更好地执行命令,为什么这样执行命令,一般是属于技术层次的、或者一般管理层次的员工,他们的利己行为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仅要求猪场的效益,还要求猪场提供职业发展的潜力,是与猪场发展的未来紧密联系的,是猪场未来的主力军。

3.2关注员工“利己行为”发展

利己行为是人性的表现,是可以引导成为利他行为,因此,“呼唤良心,相互理解,和谐相处”,企业对待员工越好,员工会更加珍惜工作。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有利己本性,但人们从利己出发,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给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断地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马克思也并不否定这一情况的存在,他说:“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预定的和谐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肯定员工的利己行为,肯定会让企业牺牲一部分的经济价值,表面上是企业的利己行为的牺牲,但实际上,从利己行为的这种本性上讲,员工和企业都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上,都倾向于各自的利己行为,追逐各自的利益,如果合理地将员工的利己行为与企业的利己行为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一来,员工的“利己行为”就会部分地转化成为企业的利己行为追逐的效益,企业效益好了,员工追逐的“利己行为”的薪酬就高了。

在职场上,物质的奖励只是企业努力维护自己与职员共同利益的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提供职业发展的软环境,努力培养员工“利己行为”的精神层面追求人才,主要体现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能仅培训作为员工的福利,还要作为激励因素,因为培训不仅有拓展知识、提高技能的作用,而且具有鼓舞自信心、激发工作热情的功效。另外,“利己行为”容易产生对职场的期望,叫做“心理契约”,是员工根据对企业发展的认知,单向地期待加薪、晋升的认知结果,是员工对企业工作环境的信任和认可。如果,企业能够做到让员工有“心理契约的存在”,就会主观认定企业对自己的某种承诺,如一年后会升任技术员。主管等等,他便会为企业尽心尽力地工作。再次,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经历过程。随着“利己行为”阶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认为工作除了带来货币收入之外,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成长与发展,要求职业发展。猪场应该利用这种“利己行为”要求,提供学习和挑战自我的机会。“投之于桃报之于李”,利他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目的之所以能达到无私利他境界,从理智上看是因为他有报恩心。让你的员工拥有感恩的心,其“利己行为”将会逼近非理性平衡点,就会被激发产生对企业的“利他行为”。

3.3让“利己行为”适度竞争

利己行为有相互制约特征,就是俗称的“眼红”,要合理利用,保持猪场职工间适度竞争。“死水腐鱼,活水养鱼”,如何利用“利己行为”的相互制约?猪场应该建立起薪酬激励机制。猪场要详细列出基于岗位的技能工资制度,把工作内容、工作量、达标程度作为工资多少的关键因素。这样,岗位对知识水平高、能力强的员工吸引力大大加强,减少了这类员工流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薪酬之间的落差,刺激追求物质阶段的“利己主义”员工间产生竞争压力,更具有主动性,但是忽视了一部分其他阶段的“利己主义”员工。没有解决技术和管理的分流,是由于单一的按劳分配型管理模式比较粗放造成的。猪场对技术和经验要求高,适合建立“双矩阵人才晋升模式”和竞争上岗聘任制度。对于有管理倾向的人才,引导其从事管理岗位工作,逐渐在职位上给

予调整和一定级别的行政待遇;对于热衷钻研技术、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要给予技术培训支持、考核,评定技术职称等级。这样就解决了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使“竞争分流”,建立起更具体的、合理的竞争。杜绝猪场中“升官一掌权一发财”的单一模式和不良思维习惯,应引入适度竞争,激发员工潜能,推进猪场养殖管理技术的进步。甚至,在技术型猪场中,可以将人才进行垂直管理,将解决难题,获得重大攻关突破纳入绩效考核,与岗位工作薪酬评价分开进行,以搭建更好的技术竞争平台。竞争上岗聘任制度,就是在学历、资历、考核目标框架下全场聘任,挑出最适合、最匹配的人,使职得其才、才得其用,能力与岗位匹配,效益最佳。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计划评比、竞聘答辩、专家评审,选取优胜者上岗,不仅改革了传统任免制度中对工作资历的要求提升了员工职业成长速度,增强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舞员工追求“利己行为”更高阶段的斗志,也培养了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猪场要特别重视老员工和先进分子,猪场特别的工作环境更需要第一阶段。利己行为”员工努力地工作,这些员工可能由于年龄、学历、思想的限制不能参与竞争,但是,可以通过“标兵评比”赋予他们榜样形象,带动工作热情;可以通过工龄津贴制度将执行力强的员工牢牢拴在猪场岗位上。

4“利己主义”框架下猪场管理原则

猪场里,常常是命令员工干什么、怎么干,管理简单,貌似也很公平。长久以来,管理者就成为了猪场里的主体,成为了管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工人成为了客体,管理成为场长领导职工的单向性活动,就是“监督、奖励、处罚”依赖于组织结构和强制命令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理念认为人性是“恶”的,懒惰的,是需要管制的,体现的是用薪酬体系“规范一压制”员工行为的“官本位”思想,僵化员工的能动性。除非有“完全利他主义者”作为管理者,时常修改“宪法”,否则,就成为“八股文”、不思进取,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猪场了。因此,不能放任管理者的“利己主义”,孳生“权力至上”的官僚思想;也不能泯灭员工的“利己主义”——靠能力赚钱,激发员工奋发向上,发挥自我能动力,参与管理猪场。尊重员工,倡导“鲤鱼也能跳龙门”,营造“群策群力,群言广智”的氛围。管理者如何利用博弈和利用猪场中的“利己主义”呢?

首先,管理者要调整心态。场长不是指挥者、监督者,也不是家长,而是导师、教练、保姆。管理,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掘潜力、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使人们尽可能自己认识到并发展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组织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安排,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可达到自己的目标。另外,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本增值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员工参与管理,让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猪场要建立以肯定合理的“利己主义”为理念的管理模式需要过程,需要管理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

其次,相信自己的员工。在麦格雷戈的Y理论框架下,人天性都是善良的,人不需约束及惩罚也能尽到自己的努力,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猪场的主体是数量庞大的猪群和稀少的人群,是相对比较封闭、独立的工作环境。员工的职能单一,关注的对象相对简单。如果制定太多的条条框框来监督和制约员工的行为,恐怕会引起员工的反感,造成一种囚困的压力。管理者信任员工,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给员工更多的信任,实行自我控制。从利己主义角度讲,获取知识、赢取晋升、提高薪资,体现个人价值是个体的合理需求。倘若能够合理地引导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一提高一晋升”的工作氛围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第三,与员工沟通。感情是培养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如果领导关心员工,员工当然感激领导,这样员工就会产生归属感,达到“个人与组织一体化”。如果合理引导,就会达到“个人目标与组织预期一体化”。在“利己主义。的驱动下,员工和企业的攫取剩余价值的“利己主义”是对立的,矛盾的。但是合理的沟通,可以将这种矛盾化解,达成“双赢”。这就是需要在猪场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因为,一个宽松、和谐、进取的团队环境会造就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力。管理者要善于与职工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员工内心的需要,尤其在猪场这种闭塞的环境里,更要与员工交流,有利于员工舒缓环境压力,以一种轻松地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且可以营造一种敞开言路、常深入群众,充分体现员工是猪场主体的原则,积极听取来自教师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提高猪场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业绩。

“利己主义”框架下的猪场管理原则,就是站在“利己主义”角度,考虑员工的“利己”导向,结合企业“利己”目标,分析猪场管理中的细节,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企业人文环境,为猪场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5“利己行为”下未来猪场管理理念

我国是世界上的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生猪产业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猪场更加依赖于规模效益来取胜。管理已经成为制约规模化猪场发展和实现规模效益的瓶颈,直接决定猪场的长远发展。中国管理文化中,佛学主张“慎独”管理协调人际关系,道家主张“无为”来营造和谐气氛;无论提倡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数字化管理,都需要给予管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要运用什么样的原则来管理,重要考虑哪些因素。从人本性的“利己行为”视角来进行企业管理体制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要素的“利己”本性和发展导向,理顺这些“利己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找出关键的作用点、平衡点,达到互利互惠、同向发展的“双赢”。只要让他觉得你很真诚,他就会以极大的忠心和热忱来回报你和你的企业。猪场环境相对封闭,管理者和员工接触机会比较多,有利于企业充分考虑员工表达出“利己行为”倾向,便于寻找管理目标的切入点,有利于及时调整管理细节,体现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管理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