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瘟的有效防控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新疆畜牧业》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猪瘟是养猪业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80%—9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由于中国株兔化弱毒苗的广泛实施,绝大多数猪都获得了不同程度抗猪瘟抗体,我国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猪瘟流行初期多出现亚急性和非典型猪瘟,而流行速度趋向缓和,流行范围局限化。但是猪瘟的“带毒母猪综合症”产下来似乎健康的、先天性被垂直感染的仔猪危险性是最大的,因为这些带毒仔猪可在长达数月之久不断的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同时也检测不出猪瘟抗体,这也是当前发生猪瘟的主要原因。

1 猪瘟流行的新特点

1.1从频繁的大流行、高死亡率转变为散发性流行、低死亡率。

1.2发病的疫点增多,疫区缩小,多局限于小规模散养户及防疫不规范的猪场散发性流行。

1.3从发病上来看,既有急性典型猪瘟,又有持续感染的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隐性猪瘟及混合感染猪瘟。

1.4本病多发生于从外引进的猪和新出生仔猪,仔猪日龄小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成年猪感染后死亡率低(而且是接种过低剂量疫苗的猪群),呈现为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

较多,如继发感染其它病毒和细菌的死亡率高。

1.5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由于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平时也不表现出症状,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低,但常出现持续感染,仔猪可通过胎盘感染猪瘟病毒,也叫“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

1.6非典型猪瘟和隐性猪瘟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必须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1.7临床上由于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使整个猪场的猪群隐性感染及带毒现象增多,从而继发其他疾病也较多。

1.8在实践中很少见到单一病原的猪瘟,多见于与其他病毒和细菌及寄生虫病混合感染。

1.9不进行猪瘟疫苗防疫的猪场,一旦发生猪瘟疫情,往往发病严重,死亡率特别高。

2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

2.1 猪在免疫状态低下或猪瘟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不高时,感染低毒力或中毒力的猪瘟野毒时,往往造成猪场的猪群猪瘟持续感染。感染猪能经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猪瘟野毒,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猪瘟流行和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2因“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的怀孕母猪,所产仔猪常发生先天性感染(胎盘感染)猪瘟病毒,产后仔猪注射猪瘟疫苗时造成免疫失败,猪场内的其它仔猪因母乳抗体低下,也可通过已感染的其它母猪或仔猪排到圈舍内的猪瘟病毒而发病。

2.3目前,造成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根本原因,由于带毒种母猪(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或带毒猪群病毒的不断传播。

3临床症状典型

猪瘟潜伏期短的2d,一般为5~lOd,最长达21d。经过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目前又出现温和型猪瘟。

3.1 最急性型:体温高达41℃以上,稽留,一至数天死亡,可视黏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的密集出血点,病程1—4d,多突然发病死亡。

3.2急性型:体温41℃以上,稽留不退,病死前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发病时精神极度沉郁、伏卧嗜睡、全身无力、行动迟缓、摇摆不稳、发抖、常喜钻入草堆,呈怕冷状。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处有多量黏液,后转为脓性分泌物而黏着两眼。减食或停食,有时可见呕吐。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有的病猪出现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

各部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程长的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出血性坏死区。

3.3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似,体温升高后下降,然后又可升高,直到死亡。病程长达21—30d,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病猪日渐消瘦衰竭,行走摇晃,后驱无力,站立困难。

3.4慢性型:病程一个月以上,体温时高时低,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病猪消瘦、贫血,便秘与腹泻交替,转归死亡,皮肤上有陈旧性出血斑或坏死痂。

3.5温和型:是由低毒力的猪瘟病毒所引起的,其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病情缓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低,死亡的多是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这种病毒连续通过易感猪继代后,毒力增强,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症状死亡。若母猪于怀孕期感染猪瘟病毒,可引起死胎、滞留胎、木乃伊胎、早产、产出弱小或颤抖的仔猪,存活的仔猪因免疫耐受,断奶后又出现猪瘟症状。

4病理变化

4.1 急性型:具有典型的败血症变化。皮肤有明显的小出血点,主要见于耳、颈、胸、腹部、四肢内侧。病程稍久,出血点相互融合形成出血斑。脂肪及肌肉、皮下组织均可见到出血。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外观。脾脏边缘有隆起的出血性梗死灶。肾有点状出血,量多时密布整个肾脏表面,切面肾皮质和髓质有点状出血。膀胱黏膜出血。消化道病变表现为:在口角、齿龈、舌面黏膜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胆囊可见出血、胃黏膜出血和溃疡,肠道及黏膜出血。

呼吸系统:在喉和会咽软骨黏膜有出血斑点,肋胸膜有点状出血,肺有局灶性出血斑块。心血管:心外膜、冠状沟及心内膜有出血斑点。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和脑实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胸腺出血点。

4.2亚急性型:常见在本病经常流行的地区及流行的中期,病程2~4周,败血症病变轻微,主要病变在皮肤、淋巴结、肾、膀胱等器官均可出现大小不一陈旧性出血斑点。

4.3慢性型:皮肤和各器官均可见到陈旧性出血斑点。本型特征性病变为大肠轮层状溃疡,俗称扣状肿。慢性型的断奶仔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部位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化线,主要原因是由于仔猪感染猪瘟病毒后,病猪体内磷、钙代谢紊乱而引起的。

4.4哺乳仔猪:发病仔猪虚弱、皮肤不洁,被毛碰蓬乱,后躯麻痹,起立困难。死亡仔猪耳部和四肢末梢弥漫性出血斑点,心、胃、膀胱黏膜、肾大量点状出血,肺、大小肠弥漫性出血。

4.5断奶仔猪:仔猪面部肿胀,精神沉郁,伴有腹泻,两耳、眼部、鼻部呈暗紫红色,后驱麻痹起立困难,仔猪常出现神经症状,间歇性抽搐,病死猪的皮肤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肾点状出血,胃底腺部出血,结肠出血和扣状肿,脾出血性梗死灶,心肌出血。

5防治

5.1 暴发疫情时的扑灭措施 检疫隔离封锁:一旦强毒株侵入猪群内暴发流行,及时把猪群划分病猪群、可疑感染和假定健康猪群,前者集中做无害化处理。紧急接种疫苗和强化免疫:对猪场的可疑猪群和假定健康猪群,在舍内彻底大消毒和猪体消毒后,再用新出厂的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接种,注射时局部消毒,一猪换一针头。接种剂量:每头猪2—4头份,10—12d后。再接种1次。

5.2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可采用乳前免疫(超前免疫法):仔猪产下后接种猪瘟兔化苗l~2头份(细胞苗),间隔2h后再喂初乳,60日龄以后再注射2头份的同类疫苗,以后不再做猪瘟免疫,直到出栏。留作后备种猪的,则在配种前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猪群的常规免疫:首免在20—25日龄,到60~65日龄加强免疫后至出栏。仔猪吃初乳后7d母源抗体水平最高,在20日龄前有母源抗体的保护,至25日龄后母源抗体的保护力下降,到40日龄已完全丧失对强毒的抵抗力。在常规情况下可采取此方法免疫,此方法的免疫适用于没有发生猪瘟的猪群,但母源抗体水平的不同免疫效果也不同,更合理的免疫时机应根据母源抗体检测情况而定。

种猪免疫:母猪应在配种前免疫接种,不能在怀孕期,尤其不能在怀孕后期接种猪瘟疫苗,以免造成疫苗副反应,发生流产。

5.3淘汰隐性感染母猪 这种母猪无明显感染症状,自身带毒排毒,还可通过胎盘把病毒传染给胎儿,造成流产或死胎。产下来的感染仔猪同母猪共同成为传染源,通过监测确认为隐性感染的母猪应立即淘汰。

5.4加强疫苗的保存及使用 猪瘟病毒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除注意疫苗的运输及贮存外,特别应注意的是稀释后的疫苗越快使用完效果越好,在15—27C的条件下应在3h内完成免疫接种工作。猪瘟单苗的免疫效果要好与联苗,所以在有疫情的猪场一定要使用单苗免疫。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瘟 防控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