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治未病”与猪的亚健康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伟嘉饲料集团

中医“治未病”思想内涵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经历代医学家充实、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体系,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黄帝内经》中“治未病”一语共在三处经文中出现,分别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的“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顺逆》篇之“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根据上述所言,还有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严肃地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以为他是谦虚,就问道:“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因为大家都以为是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我治病呢,是在病情危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焚,因而我的名气就最大,传播最广。”该故事也体现出了“上工治未病”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思想。

此外《黄帝内经》还有最早关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记载,对此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与《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和叶天士《温热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精神是一致的。如前所述,那么何为上工和下工呢?“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与之对应的“下工”就是非常普通,医术一般的医生。《灵枢》给出了“上工”和“下工”的区分方式,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能够从神这个无形的东西的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下工”。可见《黄帝内经》把“治未病”的专家们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专家们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治未病”中的“治”是管理、治理的意思,要人们“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要求医者应有防重于治,防先于治的自觉认识。它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意思,强调人们应重视保养身体,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既已生病,就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其横向的蔓延和纵深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就含有步步为营,层层设防的意思。当然,要做到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变和恶化,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规律,如此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使预防和治疗具有前瞻性;此外,疾病痊愈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复发。

“治未病”注重解决疾病的萌芽与趋势,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它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治未病”的中医思想中,未病应该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同时治未病与养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在谈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和认识下中医思想中健康、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

健康、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发生。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中医学“未病”包涵的“病欲发而有先兆”层面大致相当于“亚健康”状态。由于中医学“治未病”中“未病”的概念本身就包括“未病先防”涉及到的“无病”、“病欲发而有先兆”(疾病的前驱状态)和“已病防变”涉及 到的“已病 ”3 个层面,所以可以认为中医学“未病”状态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维护健康状态,调治亚健康状态,治疗疾病状态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多数长期维持并处于当前的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状态,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而中医学的未病状态“病欲发而有先兆”层面极有可能发展为疾病状态;“已病”层面可能在现有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病情加重,也可能通过积极调治,使病情减轻或全愈。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与防治方面有众多认识及理论思想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因此,科学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关性研究,可以充分分析“治未病”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对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有效拓展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时间空间,同时为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治未病”与猪的亚健康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中医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目前“治未病”的中医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选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人们的认识带入“治病”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不仅对人体亚健康的发生与防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猪体的健康同样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目前猪场“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虽然还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是这种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存在很大风险。猪群抵抗力很差,生长速度不理想。很多猪表现精神不好,肠胃消化不好,泪斑,脓包,皮肤苍白粗糙,繁殖障碍等等。其内在的表现则是肝脏、肾脏、脾脏、肺脏、心脏等五脏六腑的弱化和不足。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等外部对抗疾病的手段,是依赖于猪群自身强健的抗病力基础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健康体系的辅佐。停止药物危害,净化环境,消除外来人为对猪群机体施加的各种损害因素,是猪群获得各种正常生理机能的前提。这是健康体系的外部影响关键环节。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扭转传统药物保健的倒金字塔结构,可以通过保健型日粮一方面直接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降低致病力,另一方面调节猪群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猪群抗病力,同时避免毒副作用的药物危害,形成正置的金字塔型结构的猪群健康体系。

汲取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华,可以为解决猪群亚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文化底蕴,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科学内涵;在继承“治未病”养生保健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为猪创建特色的保健养生体系,对于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推动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保健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