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对当前猪遗传改良工作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场动力网

我国猪遗传改良工作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猪育种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现仅就当前猪遗传改良工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供参考。

1、种猪场内测定与跨群与跨场遗传评估应是当前生猪改良工作的重中之重。

问题在于有些种猪企业对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及其与本企业发展的利害关系认识不足,致使开展测定的场偏少,测定容量偏小,投入不足,一线测定人员缺乏 ,测定数据的可信度不够高。建议大型种猪场集中建设公猪测定站,母猪则分散在各分场测定舍中进行,均须设立自动饲槽,让测定猪自由采食,以降低环境方差,不应形成“不设置生产性能自动测定设备就不能测定, ,的风气以及以缩小测定容量为代价来购制设备。遗传评估方面,要逐步创造条件进行跨场遗传评估,使育种值在场间的比较和排名早日成为现实,其中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建立种公猪站(大型猪AI中心)并办好,以带动 AI体系的健全和场间遗传联系的增强。

2、选种是遗传改良的核心技术,忽视选种,改良猪群与性状将成为空话。

要力求做到“科学测定、准确评估、严格选留、适速更新。若能再加上‘精心选配” ,那么 ,遗传改良工作就能成功一半以上。这些应可通过育种猪场的育种工作计划加以保证。

3、逐步摆脱对国外种猪的依赖,走“适度引进,自主创新”的生猪改良之路。

适当引进外种猪十分必要。问题在用于 引进与用于引进后改良研发的投入比过高,缺乏 自主选育动力。建议统筹规划,加强监管,运用宏观政策导向,鼓励引种猪群的改良研发及对 自主创新途径的探索。另建议适当引进优秀公猪的冻精以部分代替活猪的引进。

4、用发展眼光看待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体系应由四个主体部分即以育种群为核心的宝塔形猪群结构、种猪测定中心、种公猪站和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组成。优秀AI公猪的培养、选拔与顶尖公猪的发掘与使用应是各主体部分的共同任务。育种群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加强种公猪站的建设也十分必要,各主体部分应帮助种公猪站拥有一流种公猪并解决其来源问题。

公猪站应加强AI公猪的后裔调查与动态遗传评估工作,以发掘顶尖公猪并扩大其使用。

5、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猪品种登记制度。

从1984年约克夏猪开展登 记以来已历经126年。其基本目的首先是保证系谱的准确和品种的纯度,故首先应从血统登记(尽可能向上追溯登记若干代)开始。这一制度的推进,必将对部分种猪市场以杂种或其他种猪冒充某品种纯种出售的现象起遏制作用。品种登记一要向公众发布种猪登记册,二要对被登记种猪按全国统一的品种登记编号系统进行编号、注册,决不能用全国统一的巧位种猪个体编号系统来代替。

6、猪配套系培育过程中须进行杂交组合试验。

当前问题主要在部分配套系基本未做或根本不做杂交组合试验,或者样本很小。今后须按照国家规定,所具有的固定杂交模式应由配合力测定结果筛选产生 。由于涉及的专门化品系较多,又须进行配合力测定,故宜数场联合进行。

7、培育新品种、品 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培育新群体工作中存在着盲 目和普遍开花倾向,“鉴定之日即消亡之时”现象常在。基金资助部门短期行为居 多,所要求的育成年限过短,无形中促成造假现象的产生,鱼待纠正 。

8、地方猪保种形势不容乐观。

国家已采取许多有力措施,但尚须找准突破口。当前不少品种的种公猪血统数锐减,对这些仅存的公猪血统必须加以保持,有些还须设法增加公猪血统。对地方猪遗传资源尚应加强种质资源的评估和产品开发,以利于重点保护品种的保存。

9、科研中普遍存在的样本含量过小的问题巫待改进。

对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常可见到不少屠宰测定每组只有4头猪,甚至只有2头猪,所得结果抽样误差很大,缺乏对总体的代表性,也根本无法正确估计误差 、无法估计处理效应。当然,样本含量亦不宜过大,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对条件也不易得到控制。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遗传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