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东北民猪:走出猪种濒临丢失的边缘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对于民猪,中国东北的居民们有着特殊的记忆:以往农村若是谁家杀了头民猪都会叫上附近的人,美美地吃上一顿杀猪菜,白切肉、酸菜……特有的香气让东北味显得地道、浓厚。

东北民猪与重庆荣昌猪、中原太湖猪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优质猪种,并入选世界8大优质猪种。然而,在世界地方猪种保护名录中位列第四位的民猪近年来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记者在中国“民猪之乡”黑龙江采访了解到,民猪瘦肉率低、增肉速度慢,一度难以满足人们对猪肉数量的要求。而随着杜洛克、大白猪等外来“洋猪”大量进口中国,民猪被挤出了养殖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冲击一度达到顶峰,民猪母猪数量急剧下降,最少时种猪仅余100头左右,猪种处于濒临丢失的边缘。

近日在世界上唯一的民猪保种场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猪场,记者见到了久违的民猪。建场40多年来,兰西县种猪场一直担负着民猪的保种、选育和科研等任务,但民猪市场长期低迷,保种呈现明显的“负效益”。

“我们需要靠养‘洋猪’的收益来补贴‘民猪’保种。”副场长蔡建成说。

为探索保种的新途径,兰西县种猪场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保种区、采取适当留种方式和延长世代间隔等方式,使濒危的民猪缓慢增加,现场内存栏东北民猪430头,二元杂交母猪170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伙对猪肉的要求高了,民猪的优势就渐渐体现出来了。”兰西县种猪场场长王亚波说,“首先是香,这猪肉可真香啊!”

作为一名养猪专家,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希彪也对民猪肉的味道赞不绝口:“民猪瘦肉颜色鲜红、肥肉白,吸水性强所以保鲜,肌纤维细所以易于咀嚼和吸收消化,而且瘦肉中大理石纹明显,有‘瘦中肥’的口感,味道极香。”

据统计,民猪常年传染病发病率比对照组低2.3%,死亡率低20%,仔猪下痢病比对照组低28%。因为很少甚至不需用药,民猪被称为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

在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民猪的诸多优势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截至2010年底,仅在兰西县,民猪养殖专业村、屯已发展到22个,专业大户发展到2124户,以“黑珠”牌商标注册的民猪肉类产品不仅获得了无公害产品、产地的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而且以连锁经营模式相继在北京、哈尔滨、大庆、绥化、绥芬河等地建立了民猪肉类连锁、餐饮店32家。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多国专家学者近年来都曾到兰西考察过民猪,并有意用民猪来改善“洋猪”的性状。王亚波介绍说:“国内与我们接洽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传统上的东三省,到最远的河南郑州、江苏盐城。”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种 繁育 民猪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