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细小病毒病流行新特点、流行趋势与防控对策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主要引起初孕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近年来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发生较多,还是导致很多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之一。

    病毒的特点

    PPV具有较强的耐热能力,当pH在3~10其感染性无明显变化,对酶、脂溶剂及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用0.5%漂白粉溶液、2%烧碱水溶液作用5min才可以杀死病毒。这些理化特性使得PPV可以在自然界长期、稳定、广泛存在。PPV感染途径多样化(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染、公猪通过精液传染、猪体接触带毒饲养器具、发病猪相互传染、环境污染等)、妊娠母猪感染后的亚临床症状,都给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流行的新特点和新情况

    流行范围广

PPV病最早由Mary和Mahncel于1966年发现。Cartwright等在1967年对猪的不孕、流产、死产等进行病原学研究时,首次从病料中分离出了PPV,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潘雪珠等于1983年在我国首次分离到PPV。病毒血清学研究表明,目前PPV只有1个血清型。近年来,PPV感染呈扩大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1986年至今,我国学者对全国很多省市进行了PP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各地均有PPV的流行。已有文献报道的包括四川、山东、河南、河北、广西、江西、云南和黑龙江等。

    出现了多个临床表现型

早期研究发现,由PPV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初孕母猪繁殖障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PPV还能引起仔猪的皮肤炎症和肠炎性腹泻,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各不相同。目前比较明确的是以下3个临床表现型。

    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 自从Cartwright等在1967年对猪的不孕、流产、死产等进行病原学研究时,从病料中分离出PPV,证明了它的致病作用以来,初孕母猪繁殖障碍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就成为了研究热点。1975年,Bachmann等在美国选取妊娠35、48、55、72、99和105天的SPF母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即使病毒扩散到对照组胎猪处,也不会引起胎猪的死亡、木乃伊化或者刺激其产生抗体。同年Mengeling等将PPV注射到妊娠34~36天已经注射疫苗的母猪子宫内胎猪的尿囊腔中,结果导致胎儿的浸溶和木乃伊化。试验发现,在攻毒1周后病毒扩散到胎猪的很多组织,并且大量复制。从组织脏器中分离的病毒量会随着间隔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但是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仍发现有大量的病毒存在于组织脏器,这可能是由脏器中死毒大量残留造成的。母猪由于已经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力,所以胎猪尿囊腔直接注射病毒,既不会导致母猪流产,也不会有病毒在母猪的组织中复制。也有PPV在子宫内胎儿之间传递、感染的现象,但是发生的几率非常低。1978年,Mengeling等在加拿大选取2头分别妊娠7天和14天的母猪,口鼻注射病毒,模仿自然感染途径进行研究,在攻毒7周后对母猪进行剖检。结果发现,子宫内存在被母体吸收后的死亡胎猪残体,同时也存在正常胎猪,在死胎残体中检测到了大量病毒,正常胎儿体内无病毒复制,确定PPV是导致死胎的根本原因。1992年,Lager等选用Kresse和NADL-8两株强毒进行PPV攻毒试验。结果发现,大多数胎猪可以通过子宫注射PPV的方式感染病毒。NADL-8组感染率为75%,而Kresse组感染率为25%,就此方面而言,NADL-8株的毒力强于Kresse株。2005年,Wilhelm等选用两个野毒株(143a和27a)和两个疫苗株(NADL-2和MSV)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证实了27a野毒株是强毒,可以在胎猪体内大量复制,进而加重母猪繁殖障碍的严重程度。

    仔猪皮炎 1975年,Kresse等发现了PPV的一个新毒株Kresse株,确定其为皮炎型强毒株,随后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985年,Kresse再一次对其致病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试验从患有严重皮肤炎症的猪体分离并培养PPV,用胎猪肾细胞系(FPK)和猪睾丸细胞系(ST)进行传代。试验发现,PPV作为唯一病原感染时,被感染猪拱嘴、舌和蹄部的皮肤出现了病变,临床表现为厌食、腹泻和结膜炎,证明PPV可以导致皮肤炎症。1986年,Kresse等得出皮肤炎症的发生是PPV与细菌共同作用的结论。1990年,Whitaker等在肯塔基州两个猪场对3只典型渗出性皮炎仔猪进行病原学研究时发现,感染猪体表有肉眼可见的块状坏死区和结痂。病变组织用于病毒分离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在病灶组织中同时含有PPV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得出了皮肤炎症的产生是PPV侵入引起细菌性继发感染的结论。1993年,Lager等选择NADL-8和Kresse两株PPV强毒对未摄初乳仔猪进行接毒处理,并人工造成仔猪的皮肤损伤进行观察,目的是研究PPV在导致仔猪皮肤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两株PPV之间的毒力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受伤皮肤处确实存在PPV的复制,但是并未发现明显的皮肤炎症和前面所述的渗出性皮炎或者口蹄处严重的溃烂等。

    仔猪肠炎性腹泻 1983年夏季,S Dea等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猪场发现大批仔猪出现腹泻症状,仔猪大小集中在2~3周龄。病猪排泄量大、粪便形式为水样或黄痢,持续时间一般为1周,无呕吐现象,并且保持很好的食欲。试验人员应用电镜观察、双向免疫电泳和免疫荧光等技术对腹泻猪的肠道内容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大量直径为18~26纳米的细小病毒样粒子存在,除轮状病毒外,排除了其他病毒和细菌的干扰,证明PPV与仔猪腹泻有一定关联,但PPV是否是腹泻产生的原发因素并未阐明。这是有关于由PPV引起仔猪腹泻仅有的报道。

综上所述,以前对PPV感染主要集中在初孕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皮炎和肠炎性腹泻3个方面,目前又增加了呼吸道型等。尽管PPV基因组差异较小,然而根据其不同的致病性至少可分为5组,包括非致病性毒株(KBSH、NADL-2)、对免疫不完全胎儿致病能导致胎儿死亡的毒株(如NADL-8、IAF-76)、对免疫不完全胎儿致病并能引起皮炎的毒株(高致病性,如Kresse、IAF-A54)、肠炎型毒株和呼吸道型毒株(参与PRDC),详见(表1)和(表2)。

    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

许多猪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猪瘟和传染性胃肠炎多发于春季、乙型脑炎多发于夏秋季节,PPV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两季及母猪配种后更易感染,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持续感染

PPV病的传染源非常广泛。可以是感染了PPV的母猪,感染形式为PPV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形成垂直传播;也可以是被感染的种公猪,在交配过程中通过精液将病毒传染给母猪;另外由感染PPV的母猪产出的活的带毒弱仔猪也是一个主要的传染源。各品系和年龄的猪对PPV都很敏感,被感染猪在感染后3~7天开始从粪便、尿液和分泌物排毒。在猪群中可通过接触分泌物(如鼻液、阴道分泌液)、排泄物(粪便和尿液)和污染器具等传播;污染的猪舍是PPV主要储藏所,鼠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PPV具备了既可以垂直传播、又可以水平传播,而且传染源广泛的特点,使被感染猪群呈现出持续感染的特点,且持续时间很久。

    混合感染

可以与其他很多病毒混合感染,以前报道PPV和PCV2是PMWS(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病因,说明了PPV和PCV2混合感染发生的普遍性。

实际上,以上只是一个明显的例子,PPV与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混合感染十分严重。
    致病机理

    妊娠母猪一旦感染PPV,可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繁殖障碍,病毒经血液穿过胎盘感染胎猪,产出大量的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母猪在妊娠55天时第1次感染PPV,病毒可以穿过胎盘有选择性地杀死胎猪。如果妊娠期低于35天时胚胎感染PPV,由于此时胚胎骨骼还没有发育,胚胎死亡后被母体完全吸收,最终形成一块很小的形似垃圾的凋落物被排出体外。PPV感染如果发生在妊娠30~55天,胚胎死亡并且木乃伊化。妊娠70天时胎猪的免疫系统已经开始形成,因此它能抵御外来病毒保护自己。初次感染PPV时,PPV从进入子宫到感染胚胎需要花费10~14天的时间,一旦进入子宫,PPV从一个胚胎扩散到另一个胚胎的速度非常慢,导致在一窝小猪中出现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
    可能的流行趋势

    仍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

以前认为,PPV感染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但随着PRRSV在全世界的流行,使得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变为PRRSV,全国成为一片蓝,人们更多想到的是研究、防治PRRSV,PPV这个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前元凶已经被很多人遗忘或者忽略;随着PCV2的出现和兴风作浪,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变成了PRRSV和PCV2,更多的人在研究防治的是PRRSV和PCV2,忘记了或者忽略了PPV这个引起仔猪死亡的前元凶。实际上,PPV仍然是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虽然不是第1位了,但其危害并没有降低,只是被掩盖了。PPV今后的发展趋势只会证明其不安分,会想办法崭露头角,发挥其破坏作用。

    混合感染和其他临床型

    PPV是不安分的,会想办法崭露头角,发挥其破坏作用,那么与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今后PPV和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会加剧,而且会采取很多不同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认识―只是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目前已经知道的是参与肠炎、皮炎、呼吸道症状、PMWS、PRDC等,以后会有更多的新情况出现。

    病毒对机体的破坏

    有的文章说PPV和PCV2引起的症状越来越相似,也有的说PCV2是PPV的变种,这倒有点相似,有的文章说PPV也引起一定的免疫抑制。笔者最近对动物进行了攻毒试验发现,病毒主要在心脏、肺脏、脾脏和性腺中复制;在母猪脏器中主要攻击子宫,子宫内病毒含量最高可达到1012拷贝/毫升;就胎猪情况而言,病毒主要在心脏、肺脏、脾脏和性腺中复制,以性腺含量最高。由此可见,病毒对母猪的破坏,还是以繁殖障碍为主,也破坏肺脏等呼吸器官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而对小猪来说,破坏脾脏、性腺等,同时破坏心脏等核心器官,所以能造成死亡。这可以进一步说明PPV病毒的临床表现机理和造成母猪繁殖障碍与仔猪死亡的原因,且此现象今后会进一步加强。

    基因变异,毒力越来越强

    对收集到的毒株进行了序列测定,并对GenBank中收录的PPV毒株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Pl/VP2终止密码子处存在重复序列,对此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个规律:从疫苗株到疫苗前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古典型毒株、皮肤型毒株、高致病力毒株,碱基缺失从0到44、45、63、127、128,缺失数目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由此推断,猪细小病毒毒力变化可能与此有关。这需要相关试验证实。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所有弱毒疫苗株都存在127的重复序列,据此可以区分弱毒疫苗株和其他流行病毒株。

    预防策略

    PPV感染,目前无法进行治疗。为避免该病的发生,只能采取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和疫苗免疫。疫苗目前主要分灭活苗和弱毒疫苗,这都可以和流行毒株进行鉴别。

    灭活苗和弱毒疫苗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猪细小病毒NSl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该蛋白主要在病毒的复制期产生,而在成熟的病毒粒子中不表达。所以灭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结构蛋白的抗体,而针对非结构蛋白NSl蛋白的抗体水平很低。因此,用体外表达的NSl蛋白可以区分猪细小病毒自然感染猪的血清和灭活疫苗免疫猪的血清。根据上面所述,从病毒VP1/VP2终止密码子处是否存在完整的127重复序列,可以区分弱毒疫苗株和其他流行病毒株。

    种群管理

    从未发生过PPV病的猪场和地区,应该杜绝引进病猪和带毒猪,对公猪精液进行检查,PPV阴性者方可使用。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1胎受孕时被感染,或把其配种期拖延到9月龄,此时母源抗体己消失,自动免疫力已经产生。

    疫苗免疫

    目前对易感猪进行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现主要使用灭活苗。灭活苗分为组织灭活苗和细胞培养灭活苗,以油佐剂细胞灭活苗最为常用。1976年国外就有关于PPV灭活疫苗的研究报道,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普遍应用。国内自潘雪珠等研制成功PPV灭活疫苗后,相继有学者也研制出PPV灭活疫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正在进行灭活苗和弱毒疫苗的临床试验。

    免疫程序

    新生仔猪PPV疫苗的免疫接种可以选择在20周龄左右进行,后备种猪要在配种前20天以前接种,经产母猪应在产后15天进行,每年接种2次,连续3年即可;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对于曾发生过PPV病的猪,大多数猪感染后获得免疫力,体内已产生持续时间长、滴度较高的抗体,可以获得良好的保护,这些猪不需再接种。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小病毒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