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近年来养猪场疫病不能有效控制的原因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博亚和讯

    近年来规模养猪的病原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规模猪场的猪病以细菌病为主,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比较显著,除猪瘟和口蹄疫外其他病毒病只是个别发生。但近几年来,疾病的发生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病毒很快成了传染病的主体,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病毒病的出现意味着猪病模式的显著改变。免疫抑制性病毒如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和圆环病毒等。这些病毒除了自身能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外,更为严重的是它们能允许其他病原主要是细菌,产生新的疫病或是增加现有疫病的危害。

    传统的生产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防疫灭病的需要

    目前,一般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少则3000头~5000头,多则10000头至几万头。猪只数量的增加,导致疫病在猪群中传播流行的速度增快,而大多数猪场的猪舍采用的是长通间、单列、双列或多列式结构,几十头、几百头、甚至上千头不同年龄的猪混合饲养在一栋猪舍内。舍内通风换气、排污、喂料、清扫及其他生产活动均由一侧向另一侧进行。这种密集型栏圈饲养的最大问题是病原微生物在舍内可通过猪只间的密切接触、空气、污水及人员活动传播,使疫病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栋猪舍内或全场迅速传播。这种“流水式”生产管理方式不利于防疫灭源,易于传染病由较大猪只向小猪传播,病原体在这种连续继代的条件下,毒力增强,导致重复和混合感染的发生。同时这种“流水式”和大通间式猪舍无法实行全进全出和彻底空栏,只能进行日常载畜消毒,不能进行必不可少的定期空栏大消毒,从而导致疫病的大扩散。

    多数猪场与周围环境中的村庄、交通主干道、其他畜牧场等的隔离不够理想,场内生活区、管理区与生产区的隔离距离也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生产区内猪舍间距离不符合起码的隔离与通风要求,更有甚者,许多猪场根本没有隔离舍,猪只发病或引进的种猪与本场的正常猪只饲养在同一栋舍内,人为导致了疾病的传播。

    养猪靠药,把药当作万灵丹。认为猪不管发生什么病,任何病都一定有相应的药可以治。笔者到养殖场后,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都是这样那样的症状是什么病,用什么药可以治好,以为只要懂得给猪治病,就会养猪了。不知道像猪的病毒性疾病,例如猪瘟等根本无药可治,就是有药可治的细菌性疾病,由于药物的滥用,已普遍产生抗药性,更何况现在的猪病大多是混合感染,少有单一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也少见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用药治疗将越来越难。现在许多地方,包括保定、邯郸、京津都搞一些养殖小区、或养猪专业村、乡等,将许多养殖户集中在建设拥挤的小区内,一旦发生传染病,谁也不能逃脱。许多养猪场户买预混料、疫苗、兽药就知道便宜,不会计算投入产出比,不知道用优秀高效产品能赚更多钱。喜欢用所谓的砷制剂、高铜制剂、镇静剂及“瘦肉精”等。结果,猪抗病能力下降,害人害己。

    猪群健康监测技术落后 对猪群的健康水平进行有效监测,对各类防疫保健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特别是免疫注射后的抗体水平的检测和对猪群体的血清学调查,对控制与净化疫病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除极少数大型的规模猪场有一定条件外,绝大多数猪场均不具备这一条件,仅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多未建立起针对本场疫病的系列检测方法。

    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滞后 养猪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粪便、污水和有害气体。目前,在许多猪场内杂草丛生、粪便成堆、污水横流的现象致使粪便中的大量病原菌对猪场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扩散;有害气体对猪舍内空气的污染更未引起重视,尤其在冬季保暖的情况下,许多猪舍内臭气扑鼻,氨味刺眼,导致了呼吸道病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猪只的健康生长。

    许多猪场的良种繁育体系滞后 一方面许多种猪场猪群健康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许多商品场种群来源不固定,多途径购买种猪,又缺乏必要的隔离检测手段,使得不同地域间、不同繁育体系间疫病的传播越来越多。

    因此养猪场要想养好猪必须改变思路。建立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猪场经济效益。改变饲养环境,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环境卫生。定期用金维康、实全消毒。定期对猪场进行抗体检测。保持猪场有高滴度的抗体。定期对猪场进行保健。用妙立素、银翘散、莫维新或中威氟特定期对猪场进行病原菌的净化,可使猪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养猪场 疫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