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育肥猪发生猪痢疾的诊断报告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猪痢疾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猪特有的肠道传染病,又叫血痢、黑痢或粘液性下痢。临床上以消瘦、腹泻、粘液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很高。因此本病一旦传入,大面积流行,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情况

桐城市某养猪场饲养900头育肥猪,10天前从1公里外的小猪舍迁到这个大猪舍,在70~120日龄左右开始零星发病。表现腹泻、血便、减食、体温升高,开始1天死亡2~4头,有的突然死亡。时值秋雨连绵,连续降雨10多天。900头猪养在没有分栏的大舍内,通风不良,一年前此处所养过育肥猪。猪舍的前后均堆积粪便和垃圾。后经调查,以前此猪舍养的猪,发生过类似疾病。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轻重不同程度的腹泻。最急性病例,个别的无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表现食欲减少或不食,剧烈下痢,粪便开始常呈黄灰色软便,随即变为水泻,内有粘液或血块,随病情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碎片,排便失禁,腹围紧缩,弓腰腹痛,眼球下陷,呈高度脱水状态,全身战栗,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

急性病例多见于流行的初中期。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便,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到40.0℃~ 40.5℃,当持续下痢时,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胎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幸存者转为慢性。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色(黑痢),食欲正常或减少,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有的呈恶病质状态。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还可复发。

剖检变化

急性病死亡的猪营养状态较好,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粘膜肿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粘液、血液,呈酱色或咖啡色,直肠粘膜增厚,严重的见有出血点。病程稍长的显著消瘦,被毛被粪便污染。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有的出现粘液性出血性炎症或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表层粘膜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粘液纤维蛋白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可见有浅的糜乱面。有的分布整个大肠或侵害部分肠段。肠内容物混有粘液和脱落的组织碎片。膜系腊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胃底幽门部红肿或出血。心、肺、肝、脾无明显眼观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汰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猪痢疾。

防治措施

治疗 挑选病猪,凡出现症状、腹泻不食者,肌肉注射痢菌净,按5毫克/千克体重1次,每日2次,连用3~5天。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按200克/吨饲料,连用7天,如有条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K3,有利于病猪的康复。对假定健康群,全部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痢菌净50克,连用5天,再用氟苯尼考,每吨饲料加100克,连用7天。

预防 目前本病尚无菌苗。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虽可控制本病发生,减少死亡,起到短期的预防作用,但不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本病主要是采取综合防疫措施。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一个月;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引进。一旦发生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确认无此病方能再养猪。

小结

猪群一旦感染此病,必须早诊断早用药物治疗和预防,对用具、猪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处理好污染的垫草及粪便;发病时正值10月初,连续降雨,舍内潮湿,气温下降,舍内通风不良,又赶上迁舍,诸多因素,促使猪群发病;该病虽然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但此次发病只限于2~4月龄的猪,其他猪场未见有感染。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育肥猪 猪痢疾 诊断 报告 的文章

相关文章